关于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70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
罗远亮等11名代表:
您提出的《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实招 大力推进信访法治化的建议》收悉,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。
一、坚持对标对表,明确工作职责
一是横向厘清权责清单,避免“大包大揽”。根据《信访工作条例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着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意见》,按照属地管理、分级负责,谁主管、谁负责原则,厘清工作责任,各级信访部门履行转送、交办、协调、督办等职责,乡镇党委和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,积极协调处理化解发生在当地的矛盾纠纷。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《关于全面建立乡镇(街道)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的意见》要求,完善依法分类处理清单,明确规定哪些事项应由信访部门受理,哪些应由职能部门办理,避免基层大包大揽。二是纵向明确处置规程,严禁“打包甩走”。把好“入口关”。坚持“有访必接、来件必登、信息必录”,下大决心破除“过去为了访量下降、数据好看,部分事项不予登记、选择性登记的形式主义“顽瘴痼疾”;把好“流转关”,建立“15日精准分流机制”,严格落实“三个不予受理、两个不再受理”规定,准确区分建议意见类、检举控告类和申诉求决类,在15日内交由有权处理的机关、单位办理,做到精准分流、精准转办,对属于市级职能部门的不转交地方,杜绝向基层“打包甩走”。把好“衔接关”,创新“减负传导机制”,对需市级决策事项,由市信联办牵头组建专班办理,禁止向基层“打包甩派”。对情况重大、紧急的事项及时提出建议,报请党委、政府决定,杜绝“分级负责”变成“下级负责”。
二、坚持实干实效,优化考核程序
一是优化信访工作统计,防止“处处留痕”。按照信访法治化“路线图”,科学统计数据,对访情不进行排名。加大与政法部门的系统联通和协同力度,做到事项流转全程跟踪、办理结果及时反馈、数据即时生成。推动科技赋能基层减负,充分用好信息化综合平台数据共享、统计分析功能,不要求基层上报数据材料。探索“DeepSeek牵手工作”模式,打造“业务需求-技术响应-效果评估”的全流程闭环,助力基层工作“减负不减效”。二是构建科学考核体系,杜绝“层层加码”。不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基层工作,重点围绕“四应四不”(应受理而不受理、应办理而不办理、应追责而不追责、应查处而不查处),加强正向引导和精准纠治。2024年下半年,下决心取消无访乡镇、村(社区)创建和“月评议”工作,进一步优化了考核体系,让基层轻装上阵。
三、坚持调解优先,强化源头治理
一是规范综治中心建设,搭建“调处平台”。坚持调解优先,将调解贯彻事项办理始终,县级实现一体化综治中心全覆盖,通过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综治中心、矛盾纠纷调处中心,在办事大厅内实现人员集中办公,解决“门难找、事难办”问题,避免群众“跑东跑西”、有关部门“踢来踢去”,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整合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市级推进“皋信调解室”平台建设,打造标准化矛盾化解阵地,聘用素质高、能力强、经验足的专职调解员,矛盾调处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。二是强化业务工作培训,建强“调解队伍”。加大法治化培训力度,聚焦实战能力提升,开展分层分类培训,加大案例教学、经验交流、岗位练兵、业务竞赛力度,着力培养政治强、业务精、会调解、有魄力、敢担当的干部队伍。今年以来,开展业务培训、评查会各2次,举行法治化业务竞赛4次,干部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。
四、坚持精准精确,防止问责泛化
一是严把问责标准,划定“责任界线”。研究制定《六安市监督追责补充规定》(试行),坚决避免向基层乱问责、错问责、问错责现象发生。落实尽职免责要求,对事项已经落实“三到位”,群众故意采取“点卯划到”等方式施压的,不以稳控失责为由提出问责建议,防止问责泛化。二是维护秩序,严守“公正底线”。对重点人员,及时做好教育疏导等工作,按照省局统一要求开展劝返工作。严格遵守“两个一律”,坚决纠正拦卡堵截群众行为。按照“三到位一处理”要求,依法依政策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,严禁“花钱买平安”行为。全省首创“信警”融合工作室,建立公安、属地、责任单位维护秩序四方联动快速处置机制,做好重点领域风险研判预警,对苗头性扬言类信息及时落地查人,避免发生现实危害,维护良好社会秩序。
下一步,将以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为主线,进一步深化源头治理,优化考核考评,推深做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工作,更加积极主动开拓进取、真抓实干,为打造六安版“三地一区”贡献力量。
办复类别:A类
联系单位:市信访局
联系电话:0564-3379973
六安市信访局
2025年6月23日